close

普洱三杰





来源:深圳晚报




  普洱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之一的“普洱”命名,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

  唐朝时普洱名步日,属银生节度。此时所生产的“银生茶”是普洱茶的前身。清朝为普洱茶的极盛时期,《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做茶者十余万人。……明清时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至欧洲。

  普洱茶的文化博大精深难以见底,每个人对于它都可能有不同层次的认识,有些人简单看作解渴的饮品,有些享受于身心愉悦的品茗,有些人视作为修身养性的茶道,有些人看重其养身建体的功效……在市面上普洱茶的面目也相当神秘,一块外貌并不惊人的饼茶的背后,很可能藏有一段曲折悠远的历史故事。有人说,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这话并不夸张。因为普洱茶不同于其它茶的重要特性就是,越老越好。

  普洱茶的魅力征服了越来越多的爱茶者,目前,只是在深圳就已经有了两千家普洱茶销售企业,40万人成为普洱茶消费者、爱好者和收藏者。

  在本周举行的首届普洱茶文化周活动上,三位全国著名的普洱茶专家到场祝贺,他们分别是来自云南的太俊林先生,台湾的石昆牧先生,还有香港的何景成先生。记者有幸和他们倾谈了有关普洱茶文化的话题以及他们自己的普洱茶研究历程。

  他生长在云南,祖辈有过做茶,从小他喝普洱茶长大,长大后的工作又和普洱茶难分难离。有朋友笑他,他和普洱茶的缘分是属于“指腹为婚”的性质,他自己也说,普洱茶是我唯一的选择。

太俊林            





—从“指腹为婚”到唯一的选择

  一直都听到有一位普洱茶研究权威“太总”,本来以为是耄耋老先生,见着才发现是一位年轻人。虽然年轻,太俊林和普洱茶的正式交道也有十几年了,这个缘分源于他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了云南省茶叶进出口深圳分公司。这位青年才俊现在已经是永年集团的董事长。

  太俊林说自己是幸运的,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出来搞外贸,本来只有打单跟单的份,却因为他来到深圳,可以直接深入学习到的普洱茶业务知识。深圳是通向香港的桥头堡,香港是普洱茶仓储加工的重要地点,太俊林在和香港茶商的交道中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说他是香港四大茶商仓储方法的唯一继承者一点都不夸张。

  其实虽然我们祖辈都有做茶,但是当时云南人并不叫它为“普洱茶”,太先生说,我们的土话都称其为“窝窝茶”,因为那时的沱茶就像窝窝头的样子。普洱茶似乎有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香港人对于普洱茶的需求一直很大,几十年来一直从云南进普洱茶。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普洱茶突然在台湾大热。当然,这样的盛况仍然不能与清朝时“周八百里,入山做茶者十余万人。”的盛况相比拟。

  关于普洱茶的历史,其实一直没有什么正式记载,因为对于云南人来说,采茶制茶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就像任何一种土特产或者风俗文化,本地人见惯不经,最终都由外来者将其价值进行开拓和提升。这么多年以来,太先生一直在苦苦追索普洱茶的历史。他最在意的是,将普洱茶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品饮者和收藏者,让他们知道如何去鉴别优劣、真伪,如何收藏、储存普洱茶。眼下,他正在利用永年集团的影响力去做这一项带有公益色彩的活动。

  从专家的角色来说,他的这种求实态度并不惹人欢迎,而从茶商的角色来说,他自己做茶又会非常辛苦。因为在普洱茶界,充斥着各种神话,有时候神乎其神到离谱的程度。他的一个台湾朋友光是去年经营普洱茶就赚了6000万的毛利,相比之下太俊林显得非常死心眼,他希望普洱茶文化回到本真,让人们去踏踏实实地爱,认认真真地品,而不是陷入在神话中自欺欺人。商家也不是唯暴利是图的短期行为。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太俊林正是普洱茶界的代表。

他从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喝茶,8岁自己泡茶喝,高中时期他已经喝遍了中国的名茶,1986年,还在台北求学的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普洱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笑言,普洱茶是他在茶的风尘中打滚多年后的归属,是他历经千辛之后找到的真爱。

石昆牧            





——普洱茶是喝茶者的最后一站

  石昆牧说普洱茶可称为“老人茶”,但是今年不到四十岁的他却已经喝普洱将近二十年了,他笑称是因为自己二十岁做心理测试就被视为心理年龄有四十八。他说迷上普洱最初是因为“怕死”,因他本来是大学运动医学专业的教师,深谙人体健康保健的知识,发现普洱作为饮品很有益处。如今他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普洱茶这项“老年事业”上,但其实他爱好广泛,是有专业资质的篮球球员和教练,又是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学专家。“普洱茶只是我的爱好之一”,他说,但是它的世界令我难以自拔。

  石昆牧属于典型的那种不愿盲从而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判断事物的人,所以当他发现台湾普洱茶一窝蜂炒作,所有茶商提供给他的有关普洱茶的信息都有问题的时候,他开始了自己去探索发现普洱茶知识的历程。在网络上,他将普洱茶年份以及仓储状态的真实信息公布,同时和大家一起探讨,而令普洱茶的背景不再是神秘和充满玄虚。他的言论令到很多业界人士的不容,这一点和何景成很相似。

  十九年以来的浸淫,石先生已经是一个普洱茶知识非常渊博的“茶博士”,但是他说,在茶叶的面前并没有什么专家。“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何况茶。其实没有人能真正懂得普洱茶,因为就算你死了,它都还在变化。越在茶的世界中徜徉,越觉得人很渺小。

  问他普洱茶的魅力到底在何处。他说,在普洱茶中可以找到其它六种茶——青茶,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的味道。普洱茶是喝茶者的最后一站。

  石昆牧说,喝普洱茶的人不是追求鼻子以上而是喉咙以下的感觉。普洱茶茶面难看,颜色难看,香气没有,味道一直到喝进嘴也不明显,但到喉咙就有回韵,是没有压迫的舒适感,很健康。当然,没有深厚的人生历练的人是不会追求这样的境界的。

  他从一个普通的普洱茶消费者到普洱茶专家,其实是由着好奇心一步步走下去的。他说,普洱茶对于他是“除却普洱不是云”,云,当然也有云南茶的意思。虽然现在还可以喝喝其它的茶,但是只有普洱茶能喝一整天而不厌倦。

何景成             





——除却普洱不是云

  何景成是香港的石昆牧,他所作的工作核心是推广普洱茶文化,最大限度避免那种违背基本文化规律的商业陷阱是他的目标。

  何先生回忆起自己与普洱茶的缘分:小时候一直是妈妈买茶来喝,工作以后第一次自己上街买茶却不知道该买什么茶,后来经过品尝,才知道家里一直喝的都是普洱茶,只不过香港人喝茶不像台湾人那样讲究罢了。

  后来何景成发现茶里面有好多他搞不懂的地方,为什么每一个茶店,茶的名字一样口味不一样,那我喜欢一种味道买不到怎么办。后来他发现对于他的疑问批发商也是迷迷糊糊的,“批发商满足不了我的好奇心,人不能糊里糊涂过一辈子”,于是他开始了追索茶知识的历程。他不断往内地跑,先去福建安溪研究铁观音,然后去武夷研究岩茶,后来就迷上普洱茶了,最后发现还是普洱其乐无穷。因为铁观音共有36个品种,搞完了就没有什么好玩,武夷岩茶的品种多,又太过复杂了。他一次又一次跑到云南调查观察,这种实证主义的精神让他获得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何景成说,商业,赚钱,其实都没有错,但是我自己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完全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东西的原因,这样的初衷决定了我们会排斥那些蒙人的神话故事,我们不希望别人重走我们当年的弯路,所以就要推广一种真正的普洱茶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石昆牧與慧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