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想三


*******************


 


去年10月份吧, 石 老師的一個學生因為岳父中風,姐妹同門之間意見紛歧,加上南台灣剛經歷少見的88風災,看得出他既煩且躁。在與 石 老師閒談間,大伙話鋒一轉,提到馬政府正因88風災後續處理問題,再加上之前經濟民生與政治問提忙得不可開交,這位年輕氣盛的年輕人,在強烈表達不滿後, 石 老師淡淡的問他:如果是你,你有把握做的比他們好嗎?他衝口而出:如果是我一定不會如他們這樣處理,做的一定比他們好。 石 老師失笑說:是嗎?你這麼有把握?他靜下來,默默的垂下頭,知道自己說錯話了。


 


********************


“你有把握做的比他們好嗎?”


這句話讓我想了很久。看見別人的東西遠比自己的容易,如果所有外在的觀感都是自己內在的投射,那自我改變才是進化之路。


多些反省,少去批判。戒之、慎之。


********************


難怪,曾子說:吾日三醒吾身。


*******************


 


去年底買了一本書”小屋”,上個月看完了,那是一本藉由人生創傷為底圖來詮釋基督教義裡的"愛”、”寬恕”、”療愈”的書。我不是基督徒,不太明白基督的人事物,但,我卻在裡面看到了各個宗教裡的宗教意義,詮釋方法各有不同,但卻直指在那”神性本我”(有人稱為”大我”)之內的光明。


 


裡面有一段深深影響我:


「……我們用友誼為例,假設你和我是朋友,我們的關係存有一種期盼。當我們彼此相見或分離時,就會要有在一起、歡笑、交談的期盼。這種期盼沒有具體的定義,它生動活潑,我們共處時浮現的一切都是獨特的禮物,沒有其他人能共享。但如果我把『期盼』改成『期許』───不管是說出口的還是沒說出口的期許───會怎樣呢?突然間,律法就進入了我們的關係。我開始期許你的表現能達到我的期許。我們生動的友誼迅速惡化為帶有規則和要求的一種死東西。它不再是關於你和我,而是關於朋友該做什麼是,或好朋友應該擔負的責任。」


「可是,如果沒有期許和責任,難道不會把每件事都弄得分崩離析嗎?」


「只有在你屬於那個世界、與我分離(大我)、處於律法控制之下的時候,才會如此。責任和期許是罪惡、羞愧與評斷的基礎,而且為促進『成果是身份與價值的基礎』這個觀念(價值觀)提供了必要的架構。……」


「……期許背後的意義,是要有某個不知道未來或結果的人,試著藉由控制行為來達到渴望的結果。人類透過期許,設法大規模地控制行為。……,因為我沒有期許,所以你永遠不會讓我失望。」


 


********************


 


願自己能做到


“因為我沒有期許,所以你永遠不會讓我失望。”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石昆牧與慧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