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普洱茶定義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以其集散地與原產地之一的普洱命名之。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銀生茶為是為普洱茶的前身,於元朝時稱之為普茶,明朝萬曆年間才定名為普洱茶。


    雲南省標準計量局200335公佈所謂的《雲南普洱茶》定義為:雲南省一定區域內,大葉種曬青茶經後發酵而成的各種產品。發酵有二個途徑:


    (一)自然發酵,從不加水,放置陳化若干年後,香港俗稱“原舊普洱茶”或“生普”。


    (二)是人工發酵,加水渥堆,出堆即稱“熟普”。


    雖然市場不一定會依照官方定義來區隔茶品,但雲南省對普洱茶所制定的範圍,事實上最大受害者是雲南廣大農民與多數廠方,而最後得利的反而是雲南特定少數廠方、公司,以及香港、台灣茶商與收藏家,且衍生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一】所謂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範圍在哪裡?誰來界定與辨識產區?定出範圍,是否會傷害某些不在範圍內的地方政府與農民?且造成範圍內的茶區茶菁搶購?


    【二】從古代到1970年以前,普洱茶都是以生茶型態,且以品飲新茶為主,是古代至今世人之共識。現今居然加以定義為渥堆熟茶或所謂陳茶,而原本歷史上所稱呼的「曬青毛茶-普洱茶」現在卻是屬於綠茶,這樣是否已經本末倒置、否定與錯亂歷史?如果只能取其一,筆者甚至認為,應該直接將渥堆熟茶重新命名,以避免混亂既有市場,及落人口實之嫌。


    【三】所謂自然發酵,從不加水,放置陳化若干年後;此定義中,陳化幾年才稱為普洱?且由誰認定與辨識年份?辨識倉儲與年份,原本就是普洱茶最艱難、最沒有科學數據的盲點,以此來定義普洱茶,只會更加混亂市場。


    【四】限定大葉種(應稱大葉茶),歷史上普洱茶得以讓世人普洱接受,是在清朝成為貢品之時。六大茶山中曾為貢山的倚邦、革登、莽枝多數為中小葉種,是否將被排除在普洱茶名稱之外?


   


     20069月頒定新地方標準,將新製生茶品稱之「原普洱」,經過一段時間陳化過後與渥堆熟茶品才稱之「普洱」。這樣的定義,仍然是在舊有香港倉儲概念與雲南廠家立場下所訂定的標準,沒有解決問題癥結。「原普洱」與「普洱」的界線在哪裡?放在不同地區所產生的陳化效果不同,年份與陳化並非對等。現代製程有許多可以排除灑水渥堆的熱發酵,以製前冷發酵來產生琥珀清亮的湯色,這類新製程茶品如何歸類?


    官方標準將可能造成更多的模糊與誤區,比如否定歷史、年份倉儲無法判斷、產區的模糊與產業的傷害等等,有其重新商榷的必要。個人認為,應該對雲南普洱茶定義以涵蓋性的廣義認定:雲南省境內(產地)以特有原始種(品種)生產之曬青毛茶(製程)及其衍生成品,包含散製、緊壓(形狀)與生茶、渥堆熟茶(人工快速陳化)。主要特色在屬於後發酵茶,越陳越香越醇厚,且能長存久放,不產生酸質劣變。以致,「普洱」是地名,是茶種Camellia. AssamicaMaster.Chang,也是雲南特有製程茶品。


    20069月屆時雲南首屆普洱茶博覽會,政府重新修定普洱茶地方標準,比起2003年首次標準較為完善周全,然洋洋灑灑數頁的標準,在此只做部份解析。


   【普洱茶綜合質量技術標準】提出普洱茶定義修改為:「雲南特有的地理標志產品,以符合普洱茶產地環境條件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藝生產,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


    主要的觀念突破在於1.將所謂特定區域明確說明「雲南省境內」,而非部分縣市。2.正視曬青毛茶、緊壓生茶為普洱茶之歷史概念,不與市場價值及各地州原產地期許有所矛盾。然而懸而未決與模糊的三個概念1.曬青為定義之一,以後在製茶學上仍將面對討戰與質疑。2.定義雲南大葉茶,撇開中小葉茶的歷史地位,「雲南特有原始種」的概念未被接受。3.所謂特定加工工藝,在標準細文中仍有許多有爭議與模糊的概念,標準的訂定並未解決爭端。2006.12.16


啟示


    訂定標準,是為了規範市場讓生產方與消費者在製作與購買時有遵循依據。然而,時常可見在各行業所訂定的產品標準,都為既得利益者所掌控,目的不在於將市場繼續做大做強,而只是為了保護既有利益。訂定普洱茶標準,應該以雲南省既有歷史傳統基礎上,為茶農為產業進行發展、保護與規範,而不是一昧去符合終端市場的概念與需求。普洱茶為雲南特有農產品,標準是由雲南制定,而不是為符合廣東、香港、台灣的市場需求與消費歷史而設。



《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石昆牧與慧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