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內與江外
【江內】
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瀾滄江之東面古六大茶山地區(慢撒、蠻專、攸樂、倚邦、莽枝、革登),為今勐腊縣中北部地區。清朝時期普洱為貢茶,當時以瀾滄江為分界,稱為「江內」,為上貢朝廷茶品原料主要來源。
「古六大茶山」基本上在外型、口感上,略分二大類。倚邦、莽枝、革登(產量極少)以中小葉茶為主,茶菁顏色較淡,甜香特徵明顯;曼撒、攸樂、蠻專等三茶區以大葉茶為主(亦有部份中小葉茶),茶菁顏色深(尤以蠻專色澤最深),苦味較重。
【江外】
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瀾滄江之西面,今勐海縣、景洪市地區為「江外」。清朝時期普洱為貢茶,當時以瀾滄江為分界,當初尚未開發,不被重視。涵蓋目前南糯、布朗(新、老班章)、巴達、勐龍、勐宋等茶區。相對於江內六大茶山,近代有江外六大茶山之稱:南糯茶山、勐海茶山、景邁茶山、巴達茶山、南嶠茶山和勐宋茶山。
江外六大茶山各有特色,景邁山、南糯山茶區中小葉茶多,甜香味明顯;巴達山、布朗山則苦澀味重。其它茶區則沒有明顯特徵,卻每一山頭都有所差異,這是較為難以劃分、歸類的區塊。
啟示
俗語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江內與江外亦稱「江東」、「江西」。歷史變遷下,普洱茶耗費的時間更長一些,因為與普洱茶相關的變因還有經濟與潮流。未曾參與清朝貢品盛世,不了解當時除了口感的喜好與交通外,是否有其他因素進而選定「古六大茶山」為「貢山」、「正山」。今日所了解的茶區中,與「古六大茶山」茶質相仿,尚有景邁山、南糯山、勐庫茶區等。
九零年代初期至2004年底,「古六大茶山」茶區依舊是市場主流,而後因總總因素,班章、景邁茶區成為關注焦點,在品質與價格上也佔有相當優勢。清代所認定的「江內」、「江外」的市場價值與定位,至今,已經有相當大的改變。許多事情並沒有辦法定論,尤其是在經濟體制下,價格由市場決定。說不定,過幾個月之後,又有另一茶區茶山取代景邁與班章的市場地位,「貢山」的產生是市場,而不是如以往的政治體制決定。
2006.12.24....於昆明
《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