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攸樂龍帕
     攸樂古樹主要分布於司土老寨與龍帕, 2007年第一次品飲到龍帕古樹是台灣周渝先生從斗記帶來,當時品到此茶較為原始、未被過度採摘的豐富飽滿。326從景洪機場直奔龍帕,看到少數民族傳統建築已經被改成水泥鋼瓦,有些遺憾。據了解,在此收購鮮葉製作毛茶的初製所並不多。
     從寨子走到最靠近的古茶林,是向西坡,茶樹齡明顯小、密,葉態生長稀落而小,味苦。險坡多、路小,雨季無法順行;上爬至稜線,只剩竹林與零落大樹,沒有明顯樹冠、陰蔽。翻過凌線,到向東面、靠坡中下端,靠近峽谷區,陰蔽時間過長、東日曬不足。此茶區茶樹齡明顯較大、生長茂密,苦澀度均衡,刺激性中等、韻深。整體來說,攸樂龍帕古樹的口感較為接近易武、蠻專,而目前品質不在此二茶區之下,此片茶區採摘未過度,如製作得宜,可被期待。

2009.4.1於景邁

南糯半坡老寨
     南糯山為傳統之古樹茶區,也是國營勐海茶廠主要原料基地,有半坡寨、姑娘寨、石頭寨等。半坡寨又分新、舊寨,古茶園相連,茶園中古樹、荒地、密植性台地都有,多數知名茶山如景邁、易武也都如此,這也是許多茶友儘管到了茶山也無法分辨、納悶的原因。一位茶商朋友跟我說,今年南糯古樹與台地太相近了,他都無法分辨,所以放棄。他忘了,他是三月中旬收的毛料,當時所謂的古樹都是相對小樹,與台地十分接近,當然難分辨。
     半坡老寨有一株知名古茶樹,但因生長於較為陰暗、少日照地區,此區域口感十分不佳,這也是以前就發現此現象。以至於此次個人下茶山找尋好原料,不在量而在質;找到一家農民能配合製程,且茶質特優,整個春季雨量不多的情形下,只不過三四百公斤毛茶,與市場說法動輒數噸的數字有天壤之別。
2009.4.4於景邁


賀開曼弄
     因為格朗和修路,30日先到賀開曼弄老寨,1999-03年間沒有聽過此村寨,包括現在的老班章、老曼鵝、班盆、廣別、布朗山等等著名山頭,當初只有一個名稱「布朗山茶區」,茶販收購毛料時常將之混堆一起,在消費者心目中也只有一個名稱「布朗山料」。什麼是「純料」?是一個相對名稱而不是一個絕對專有名詞,或許以後的「純」是指單一區或一株茶樹而不是一個村寨。
     曼弄古茶樹生態比較差,相對沒有好的原始林樹冠遮陰,植披也被清理的乾乾淨淨,這樣的環境符合我的猜測,茶質所對應的就是口感不廣、刺激性較強、湯質較粗糙不細緻,雖是古茶樹但氣感不穩定。從許多古茶樹林都可看出被過度開發的痕跡,這是不了解一般植物與古茶樹的特性所為,這樣的環境不只製作不出好茶質,也將使古茶樹在曝曬、無保護、生物鏈不正常的影響下漸漸凋零。
2009.4.4於景邁


景邁純料
     因為101公司能完全掌控製茶技術,原本寄望在景邁能找到好的純古樹料,沒想到碰到人工降雨,整個茶區完全變質,直等到44才放棄。
    景邁古樹,是一個可以完全讓那些追捧純料的人說不出話來的茶區。主要古茶分做四部份,勐本、景邁(大坪掌)、翁基翁洼、芒景芒洪,這四古茶區的茶林生態差異甚大,茶樹型態、面坐向有大不同,在口感上有明顯區隔,至少可分成三類,就有如老班章、老曼娥、班盆、廣別的差異,但景邁四村寨太過接近,所謂純料追求者搞不清楚,也沒有多少人有能力區分。這讓我想到一個笑話,一位提供毛料給大廠的茶販說的經歷;他交一批勐混的密植性茶園茶給廠家,收購人員說是布朗山荒地,他回答是勐混茶園茶,對方卻堅持是布朗山荒地。他只好說是的,因為布朗山荒地的價格較高,他就笑納了。
     從景邁古茶區可以看到不同原始林態對茶質的影響,也可以關注面茶區向對口感的改變,甚至在景邁也可看到人工刻意培育中小葉茶類的痕跡、葉型的轉變。這次在景邁,為讓他們了解更多,透過廠家以全面控制製程的方式,從不同殺青溫度、揉捻輕重、毛茶乾燥方式了解製程對茶質、茶性、茶氣的影響。學習普洱茶,景邁實在是一個很不錯的茶區。
2009.4.5於瀾滄


邦崴
     邦崴是我在200105年間少數我知道卻沒有去過的茶山,以前就知道交通很不方便,今天去過後很慶幸05年以前沒有趣,真是辛苦。主要是邦崴與其他茶區有相當距離,且孤立、不連貫。2001年起我開始走入茶山,不是從大理、保山轉臨滄、版納,就是從思茅(普洱)轉版納、景邁,瀾滄線的交通狀況一直讓我怯步,至今如此。不管是從惠民到瀾滄,還是思茅到瀾滄,其交通品質讓我不可思議的不苟同,八年來如此,改善不多。八年來只進來過三四次,這次還真是鼓足勇氣,再度進入瀾滄,更一股腦直奔邦崴。
     邦崴的路況比07年以前改善許多,以前也只能以托拉機、摩托進入,今年開著四驅車長驅直入,但蜿蜒的道路比台灣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還要曲折難行,讓原本不舒服的呂大哥都吐了。到邦崴,看到、採摘、品賞古樹王鮮葉,喝新鮮古樹(雖有害人體),了解邦崴新老寨,辛苦也算值得。
     瀾滄縣城海拔950,直上邦崴海拔1900,距離約140公里,行車曰3.5小時。多數是柏油、彈石路面所構成,路況尚佳,只是蜿蜒曲折,車速只能維持在30-40公里。原本整個邦崴村寨古茶樹林遍佈,七零、八零年代因為茶價低廉,百姓砍伐古茶林以種植其他農作物,現在僅存不到當時四分之一。加上當時亦沒有採摘,導致現在每株古茶的高度都不低,這是有別於其它茶區的林相。
    邦崴新老寨約八百畝古茶林,多數茶區面向西,主要散生於村寨內,完整原始林區少見。因有中小葉茶類,口感亦是香甜、刺激性不高,古樹、荒地混生。密植性茶園主要於九零年代與近年種植,因海拔高、多數野放管理,產量亦較其他茶區為低。
2009.4.5於瀾滄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石昆牧與慧琪 的頭像
    石昆牧與慧琪

    石昆牧經典茶文化

    石昆牧與慧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