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茶區十幾年了,與茶農溝通並不容易,但基本上茶農都願意配合我的工藝與觀念,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慢慢改變茶區茶農的製作工藝與採摘方式、管理方式,很欣慰努力有成果。


   時常告知茶商與學生的觀念,三本著作也不斷希望普及,植物學界「種」是專有名詞,屬於「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基礎分類,植物學界嚴格說來並沒有「雲南大葉種」這品「種」,只能說是雲南大葉茶「類」中有中小葉茶「類」,這觀念已經宣導七八年了,還是有很多後進、初學者不懂。


   在茶山定株採摘,與茶農溝通時,會告知他們我需要的嫩度。今年特別乾旱,芽葉之間不好介定,只溝通「梗」嫩度標準即可。正常情況下,我會說明採摘方式就是一心一葉、一心二葉,""""茶農是知道接近,好溝通。至於別人怎麼與茶農溝通我不清楚,我是無礙。在普洱茶,粗老肯定不怎麼好,太嫩的茶芽比例過高也不是好事,普洱茶有別於其他茶類就是新茶好喝、陳化過後更好,這「好」不是嫩而是內涵物質、浸出物更高,一心一葉、一心二葉最適合,不是嫩就好。但為避免過多標準混淆初學者概念,今年茶品說明不再說茶山寨而以大範圍概論,因為茶山寨概念不一定正確,且取消一心一葉、一心二葉說明,因為嫩不是普洱好茶主要、唯一標準。


   普洱茶分類2005年以前在我專文論述中只有野生茶、台地茶,野生茶又分野生型野生茶、栽培型野生茶,台地茶又分荒地茶(野放)、茶園茶(密植)。但由於2003年之後栽培型野生茶逐漸受到茶農關注而精心管理,稱野生已不合實際,所以在2005年我又著文專論改稱栽培型野生茶為「古樹茶」。而事過境遷,茶區又發生不少變化,荒地茶也受到關注而人工管理,已無放荒、野放,但仍無施肥打藥,於是,去年開始改稱「生態茶」。以致於現在茶樹管理方式配合樹齡,分為下列非類方式:


野生茶:完全野生,茶種不一,很多是大理種等有微毒茶類。不打藥、不施肥。價格混亂,從數十元到數千元,屬於概念茶,如沒把握,不建議購買、飲用。


古樹茶:人工管理,百年以上樹齡,雲南大葉茶類(含中小變異茶類),無毒性。不打藥、不施肥,但農民為除草有些會打除草劑,請注意。為普洱高端茶主流,口感與未來陳化最具優勢,價格較高。


荒地(野放)茶:人工種植,無人工管理,不密植,採摘次數較少;百年以下數齡,群體種(種生苗);不打藥、不施肥。好的荒地茶,品質優於劣質、製作不當的古樹,具開發價值。


生態茶:人工種植、人工管理,不密植,採摘次數較多,百年以下數齡,群體種(種生苗);不打藥、不施肥。製作適當,品質仍佳,不下於古樹、荒地茶,未來原料主流。


茶園茶:人工種植、人工管理,密植性,採摘次數密集之專業茶園。群體種與改良品種混種,施肥、打藥。專供大廠大量原料,廠方通常會供給合同農戶農藥化肥,價格最低廉,仍能通過藥檢。大廠永遠主流原料,精心茶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原料,永遠的商品原料。


2012.5.31於廣州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石昆牧與慧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