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子黃印---陳盈達先生攝  


     記得茶人豐兄在T4U發表的黃印系列照片中,也是有這種包裝法的黃印。可見有這種特殊包法的黃印,也許不多,但也絕不是僅有。看這這餅黃印,我不禁陷入一種想像,而這種想像盤旋在心中久久不退後。竟然產生了小小的衝動,令我好想知道,年,到底是誰......一個糟老頭?一個妙齡少女?一個歐巴桑?還是一個剛入廠的年輕小伙子......花了十足的心思和時間,仔細的把當時可能只是一片平凡無奇的粗餅茶包裝成這般模樣。展轉......展轉......再展轉經過了三十年後,流入到我的手中......


    我想像......
   
三十多年前,也許正是文革末期,也許才剛結束,在中國邊陲雲南窮鄉的一個國營小茶廠內,生活環境肯定是不好的。那是個連「計劃經濟」可能都還談不上的窮苦年代,勐海茶廠充其量不過是上級單位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來料代工廠,在灰白破落的包裝車間內,工人們日復一日機械性枯燥的工作內容可以想像。一早到廠,包裝工人們拿到各自發配到的紙張和一堆又一堆的茶餅......這就是他們一人一天的工作量。沒有獎金制,沒有按件計酬制,或許也沒有所謂的升遷或開除(想像)……是,拿了紙就包唄!手腳俐落的包快一點就休息多一點,至於那些包慢一點的,也許還要背地裡受人訕笑指指點點。



   
偏偏,就有一個人,在一片隨便的氛圍中,突發奇想,竟然花時間在包裝方式上另創一種宗教儀式性的包裝格局,對待那每天每天一成堆的茶餅就像是對待出閣女兒般把每一個都妝點成花嫁心情。


    當年包裝此餅的那個人到底是誰?大概已經不可考了。三十年的漫漫歲月.年輕小女工,至今應已年華老去,而如果是年老的歐巴桑,搞不好已經不在人世間了。只是.任誰也想不到,一片三十年前在中國邊境出產的不值一錢的粗茶爛餅,在經歷一手層轉一手的波折歲月後,如今竟然麻雀變鳳凰般成為滋味獨特身價非凡的當紅炸子雞。這當中的機緣變化世間浮沉,又有誰能預知?又有誰敢想像?!


    這餅茶,我收了、我藏了,但我想我大概一輩子也不會打開包裝紙去品它的滋味吧。倒不是我小氣吝嗇捨不得開湯下肚,也不是因為它的身價節節上漲可以待價而沽。是,我從它身上體驗到一種堅持哲學,一種認真的品味。一件事情,哪管它是多麼的小,多麼的不重要,多麼的可以隨便混過去交差,但是只要堅持而認真的去完成了它,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永遠的典範,不朽的傳奇。想一想,當年那個包裝工人,他哪裡能夠想像得到,僅僅他堅持一個不隨便的態度,今,這餅特殊包裝的七子黃印,就永留在一個愛茶人的感動中。直到……我嗝屁了…再傳給下一個人感動。


PS.相信當年這位包裝工人應該經手包裝過不少的黃印,如今這些特殊包裝的黃印還有多少存世?仍舊將持續的感動著多少收藏人??此,鼓勵茶人們多收值得收藏的好茶,也鼓勵茶商們多做值得收藏的好茶。畢竟,喝茶嘛…一輩子的事。而普洱茶更是一代傳一代的….包裝工人只是一個故事的頭兒,而我們都是歷史的傳承者,不是麼?(撰   陳盈達.台灣嘉義


啟示


    這篇文章來自一位資深網友陳先生,他以一個收藏家、感性的心態看待不同包裝的七子黃印。雖然依筆者個人判斷,包括其他七子黃印系列與七子鐵餅都有類似包裝,應該是後期到達香港後整理茶品時,加以重新包裝,此類繁複、工整手法,均應來自後期港、澳、台的茶商或收藏家之手,而非廠內原始包裝。筆者在八零年代後期至今,也經手許多後期包裝茶品,包括自己也曾整理、包裝過餅身、筒身,這是許多早期茶商的共同經驗。後來接手之人,怎知是廠內或是後期包裝?


    但判斷歸判斷、理性歸理性,沒有多少人真正走過與見證這一段歷史。在玩賞普洱茶之時,每一個茶人都保有自己的想像空間,多一份純真、少一份商業,多一份涵養、少一份批判。以前的年代你我不了解,現在,我們正共同創造普洱盛世的歷史。2006.12.21於昆明


 


《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石昆牧與慧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