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緊壓茶


 


    將茶葉經過高溫、高濕與壓力,蒸、壓的方式加工成餅型、磚型、團型等等,稱之「緊壓茶」,早年多數以雲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份所生產的滇青、黑毛茶為原料加工。普洱茶、千兩茶、茯磚、黑磚、六堡茶等均為代表性緊壓茶品。緊壓加工中的蒸壓方式與古代蒸青餅茶的做法相似,緊壓茶生產歷史悠久,大約於11世紀前後,四川的茶商即將綠毛茶蒸壓成餅,運銷西北等地。


    緊壓工藝對茶品的影響,主要在曬青毛茶經過高溫、高濕與壓力的三重作用下,任一工藝環結差異也都能取得化學性變化,相對於曬青毛茶的口感與往後陳化,都有決定性轉變,尤其緊壓過後的成品乾燥如果觀念不當(高溫烘乾、密閉空間烘乾、通風太久、日晒乾燥等等),往往能將優質普洱茶的特性瞬間抹滅。


    古代緊壓茶崇尚製作工藝,在茶面上緊壓成多種圖形,蔚為風潮。明太祖朱元璋認為蒸青餅茶過於奢華,一度廢團為散;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一道詔令「……,罷造龍團,惟採芽茶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及紫筍。」,緊壓茶自此消失於朝野,惟有邊銷茶仍以緊壓方式存在。也因此時代背景,百姓們認為邊銷茶都是次級、低檔茶品,從此緊壓茶成為非主流茶品。清朝,普洱茶成為貢茶後,更使得緊壓工藝進一步發展。近代,緊壓茶多為邊疆少數民族主要植物營養素來源,也是華人世界藥用茶品;此時緊壓的原因,主要在於壓縮體積方便運輸與長期儲存,符合茶品實際需求。


    1999年開始,台灣興起普洱茶熱潮,緊接2002年大陸經濟發展帶動消費水平,對於雲南普洱茶的注目超乎預期。新一波熱潮更引發新、馬、日、韓等國的注意,「雲南普洱茶」成此成為緊壓茶的代表。2004年由廣東蔓延至雲南、廣西,2005年底大陸北方市場全面發展,帶動西北、東北熱潮,僅剩華東市場正蓄勢待發,雲南年產量二萬噸將供不應求,品質的穩定也會是普洱茶市場的隱憂。


啟示


    麻雀飛上枝頭變鳳凰,鳳凰也會變麻雀,這樣的市場與流行趨勢,存在於普遍性消費商品,很可能不顯眼商品在一年內就炙手可熱,但也可能昨天還是市場新寵,今天就成為燙手山芋。緊壓茶在歷史上的幾度起落,在現今工商社會的特性,極可能一二年就出現一次起落。如果不是真心喜愛普洱茶,只是隨著市場追高追風、市場炒作,風險自然就高;投資,必然有風險。如果是喜歡喝茶品茶,不管市場如何起落,都與自己無關,因為手上的茶不是商品,是自己的興趣嗜好,何來市場風險?2007.1.7


 



《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石昆牧與慧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